亲爱的同学们,寒假时光本应是惬意又美好的,但你有没有发现,不少同学在假期里不知不觉就过上了日夜颠倒的生活?看似自由潇洒的作息,实则可能在悄悄影响着我们的心理健康。今天,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寒假作息紊乱与心理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,并且寻找调整作息、改善心理状态的科学方法。

01
作息紊乱与心理问题的“隐秘关系”
生物钟失调引发情绪波动:人体内部存在着一套精密的生物钟,它掌控着我们身体的各种生理和心理活动节律。在寒假,当我们频繁熬夜、白天补觉,生物钟就会被打乱。生物钟失调后,身体的激素分泌会失衡,比如褪黑素,它不仅调节睡眠,还对情绪稳定有重要作用。分泌异常时,就容易引发情绪低落、焦虑烦躁等负面情绪。
睡眠质量下降影响心理状态:日夜颠倒的作息往往导致睡眠质量大打折扣。晚上本该深度睡眠时,我们却处于兴奋状态;而白天补觉,又很难进入高质量的睡眠阶段。长期睡眠不足或质量差,会影响大脑的正常功能。大脑无法得到充分休息,就难以高效处理情绪信息,从而使我们更容易陷入负面情绪中,对生活中的琐事也会变得更加敏感和焦虑。
社交隔离加剧心理负担:作息紊乱还可能让我们错过正常的社交活动。当身边的家人朋友都在正常作息,而我们却日夜颠倒时,会逐渐产生一种与外界脱节的感觉,社交隔离感增强。这种隔离感会进一步加重心理负担,使我们变得更加孤独、抑郁,甚至对社交产生恐惧和抵触情绪。

02
调整作息,重筑心灵阳光地
设定规律作息时间表:首先,制定一份详细且合理的作息时间表是关键。以早睡早起为目标,例如晚上11点前上床睡觉,早上7 - 8点起床。每天尽量在相同的时间进行起床、睡觉、用餐等活动,让身体逐渐适应规律的节奏。刚开始调整时可能会有些困难,但只要坚持几天,生物钟就会慢慢恢复正常。
营造良好睡眠环境:打造一个有利于睡眠的卧室环境也非常重要。保持卧室安静、黑暗和凉爽,选择舒适的床垫和枕头。在睡前1小时,可以尝试阅读一本轻松的书籍,或者听一些舒缓的音乐,帮助放松身心,进入睡眠状态。
适度运动唤醒活力:适当的运动能够调节生物钟,提升心理状态。每天安排30分钟左右的运动时间,比如晨跑、室内瑜伽或跳绳等。运动不仅能增强身体素质,还会促使大脑分泌内啡肽,这是一种天然的“快乐激素”,可以有效改善情绪,减轻焦虑和抑郁感。但要注意,运动时间不宜太晚,以免影响晚上的睡眠。
合理规划假期生活:为寒假制定一个丰富而有序的计划,避免过度闲暇导致作息混乱。可以安排一些学习任务,如阅读书籍、学习新技能;也可以参与家庭活动,如帮忙做家务、与家人一起看电影。让生活充实起来,不仅能调整作息,还能提升自我价值感和满足感,改善心理状态。

同学们,寒假是自我调整和放松的好时机,但可别让作息紊乱偷走了我们的好心情。从现在开始,尝试调整作息,让生活回归正轨,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迎接新学期的到来!
图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