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帮助2025级新生厘清专业发展脉络、点燃专业学习热情,9月27日上午,应用设计学院特邀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产品经理、优秀校友徐子轩于千佛山校区第一阶梯教室开展“学长面对面”专题讲座。本次讲座由学院辅导员吴昊泽主持,2025级工业设计(中外合作办学)、艺术设计(船舶)专业全体新生及部分教师代表共同参与。
讲座开篇,徐子轩以自身从工艺美院学子到企业产品经理的成长经历为切入点,用“初入专业的迷茫”“课程设计的突破”“职场实战的感悟”等真实案例,迅速拉近与新生的距离。他明确指出“夯实基础、明晰方向”是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核心准则,一针见血地打破了新生对该专业“重创意、轻基础”的单一认知,让大家深刻理解“没有扎实基础,创意便无从落地”的专业逻辑。
随后,徐子轩围绕“工业设计从业者的核心竞争力”展开详细拆解,为新生绘制了一份从入学到就业的清晰“能力成长蓝图”。他系统梳理出五大关键能力:一是用户研究能力,需通过调研、观察精准洞察需求痛点;二是逻辑分析能力,能高效梳理设计逻辑,形成完整方案链条;三是造型表现能力,熟练运用工具清晰呈现设计思路;四是技术感知能力,紧跟行业技术趋势,避免设计与实践脱节;五是跨学科协作能力,适配多团队合作场景,保障设计落地。每项能力均搭配职场实例,让抽象的要求变得具体可感。
针对新生普遍关注的“学业与竞赛如何平衡”问题,徐子轩提出“学业为基、竞赛赋能”的核心建议。他强调,高数、设计素描、专业软件等基础课程是后续深入学习的“地基”,必须扎实掌握;他同时鼓励新生主动参与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、“互联网 +”等高水平学科竞赛,将竞赛视为检验学习成果、拓展行业视野、提升实战能力的“练兵场”,通过以赛促学、以赛促练,实现学业与能力的双重提升。
在“避坑指南与实战干货”环节,徐子轩结合自身求学时的“踩坑经历”与职场实践经验,总结出新生易陷入的“四个雷区”,并给出可落地的规避方法:针对“重软件操作轻设计思维”,他建议多研读经典案例,培养设计逻辑;针对“重个人创意轻用户需求”,他强调“先调研再创作”,避免自嗨式设计;针对“重短期成果轻长期积累”,他提醒建立素材库,坚持日常积累;针对“重单一技能轻综合能力”,他鼓励通过小组项目全面锻炼能力。此外,他还分享了“用户思维”“迭代思维”两大关键设计思维,建议新生从入学初期便有意识培养,为未来职业发展筑牢根基。
互动问答环节中,新生们围绕“专业学习重点”“实习核心技能储备”“AI对工业设计的影响”等话题积极提问。徐子轩结合行业前沿动态与自身经验,逐一耐心解答:他建议新生分阶段聚焦学习重点,实习前重点打磨作品集与软件技能,同时关注智能硬件、可持续设计等热门领域;对于AI 的影响,他认为“AI是辅助工具,而非替代者”,并鼓励大家学会利用AI提效,同时坚守设计师的核心洞察力。
讲座尾声,徐子轩为全体新生送上寄语:“设计不是一种技能,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、能力和洞察能力。”他鼓励大家始终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与观察力,在日常学习中不断锤炼深层次的设计洞察力,用设计思维解决实际问题、创造更美好的生活。
本次“学长面对面”专题讲座,不仅为新生搭建了与行业优秀校友直接对话的平台,帮助大家明确了专业学习路径与职业发展方向,更打通了校友与母校间情感联结、智慧传递的通道。参与讲座的新生纷纷表示,通过学长的分享,对专业的认知更加立体,对未来的学习计划与职业规划也有了更清晰的思路。未来,应用设计学院将继续聚焦新生成长需求,常态化开展此类校友分享、行业交流活动,为学生搭建更多链接校园与行业的桥梁,助力大家成长为适应行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设计人才。


